欢迎访问mobile365-818网站!

中央人民政府  | 中国财政部  | 河南省政府  | 中国财经报

首页 / 财政数据

关于河南省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预算处   |   发布时间:2008-05-25 10:51:02

分享到:
关于河南省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6年1月15日在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厅长 赵江涛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河南省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05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支增幅较高,预算执行情况比较好。
  ——一般预算收支实现新跨越在免征农业税的情况下,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亿元,完成537.5亿元(快报数,下同),为预算的122.3%,按可比口径增长30.9%,增收126.9亿元;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突破1000亿元,完成1115.5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5.5%,增长26.8%,增支235.5亿元,提前两年实现本届政府一般预算收支预期目标。
  ——法定和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全省教育支出187.3亿元,增长22.2%;科技支出13.4亿元,增长30.4%;支农支出 63.9亿元,增长29.2%,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医疗卫生支出41.6亿元,增长23.4%。社会保障和抚恤救济支出102.4亿元,增长15.4%。
  ——对“三农”投入大幅增长。全省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出263亿元,比上年增加66亿元,是历年投入增加最多、为农民办实事最多的一年。
  ——县级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县级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01.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44.5%。66个县(市)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其中35个县超2亿元,19个县超3亿元,10个县超5亿元,巩义市超10亿元。县均支出规模4.8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县级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力突破2万元,达到2.3万元,比上年增加5000元。
  ——中央支持力度加大。中央对我省各项补助592.8亿元,比上年增加95.9亿元,其中一般转移支付增加45.2亿元,增长86%。
  2005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6.7亿元,为预算的151.3%,增长9.8%;一般预算支出208.4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4.1%,增长13%(收支详细情况见预算执行情况表)。
全省财政可支配收入10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财力收入918.6亿元,基金收入95.6亿元。全省财政总支出1210.8亿元,增长26.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115.5亿元,基金支出95.3亿元。
  全省预计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目前正在汇编收支决算,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财政收支管理。2005年,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级财税部门抓住机遇,盯紧重点税源,强化薄弱环节,挖掘增收潜力,收入征管工作明显加强。主体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收55.3亿元,增长22.4%,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增长等主要经济指标相适应。收入入库均衡。上半年分月入库收入保持在42亿元左右,下半年稳定在45亿元上下,分月增幅基本平稳。小税种成为增收亮点。契税、资源税等小税种增收21.2亿元,占全部增收额的16.7%,其中契税增收8亿元,增长70.7%。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加强。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增收50.4亿元。在抓好收入的同时,坚持抓均衡支出,提前安排超收收入,及时下达中央追加指标,加快支出进度,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年支出进度好于往年,支出预算完成情况比较好。
  (二)着力为农民办实事。围绕落实 “十件实事”,积极筹措资金,认真扎实工作,不折不扣兑现惠农政策。“一免三补”使农民减负增收44.5亿元。全省提前免征农业税,结束了2000多年来农民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实现了农民种地零税负,农民减负29.2亿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11.76亿元,良种补贴3.03亿元,农机购置补贴5146万元,农民增收15.3亿元。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范围。全省筹措11.6亿元,春季资助392.5万人,秋季扩大到619.6万人,占全省农村中小学在校生的43%,其中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父母均为农民的农村中小学生在全国率先享受“免课本费、免杂费”。提前超额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当年落实9.1亿元,全省提前一年消除D级危房596.9万平方米,超过原规划116.9万平方米,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努力改善农民就医条件。筹措4亿元,支持乡镇卫生院改造,纳入改造规划的1107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建成投入使用。着力解决重污染地区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落实3.23亿元,解决了重污染地区965个村、15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一年时间超额完成原定三年解决800个村、120万人饮水安全目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省级筹措35.4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改善了农民出行条件。增加农民工培训投入。落实1.1亿元,培训农民工38万人,支持了劳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支持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落实5.9亿元,45万五保户和105万特困人口受到救助。筹措3381万元,5.6万人享受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落实2.5亿元,免费救治艾滋病现症病人,对艾滋病致孤人员给予生活补助,将艾滋病特困家庭纳入农村特困户救助范围。为农民办实事,让农民得实惠,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三)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财税杠杆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拓展。支持优化经济结构。全省投入29.4亿元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资金,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企业利用国产装备进行技术改造抵免所得税1.1亿元,支持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省级筹措2.1亿元农业结构调整资金,支持优质小麦、畜产品、林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全省筹措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补助11.1亿元,分离办社会补助3.5亿元,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累计落实15亿元,分流安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富余人员19.7万人;拨付10.6亿元,支持销售处理库存老粮,实现了粮食风险基金收支平衡,进入了良性循环,促进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省安排1.7亿元增资扩股分红补贴,支持145家农信社获央行票据143.7亿元,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完成出口退税35.9亿元,筹措外贸发展专项资金9000万元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省级筹措专项资金4亿元,支持61个县(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和旅游项目建设。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2亿元,支持24个产粮大县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建立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激励约束机制,省对县一般转移支付和“三奖一补”81.9亿元,净增加30.3亿元,增长58.7%。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省级安排1.6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郑国际机场改造。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款项目清理,取消收费41项,降低标准8项,减轻了社会和企业负担。全年实际利用世行、亚行和外国政府贷款2.8亿美元,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2005年,各市县经济竞相发展,全省市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90.8亿元,增长33.4%,增收122.8亿元。
  (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加社会发展投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大幅增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的同时,着力支持高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省级筹措4.8亿元,支持郑大、河大等高校改善办学条件。筹措1.3亿元,帮助高校困难学生完成学业,5.1万人次享受奖学金资助,8.1万人次获得助学贷款3.7亿元。优化科技支出结构,省级集中1亿元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重大科技攻关和高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拨付1.3亿元,支持艺术中心加快建设步伐。全省投入12亿元,建成了省市县三级13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所市级传染病医院、18所市级紧急救援中心和108所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落实3.8亿元,支持25个县(市)的1118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39万人次享受医疗补助,缓解了试点县农民因病返贫问题。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财税优惠政策,全省筹措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12亿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全部出中心,6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巩固了“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成果。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省市安排14.4亿元用于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全省筹措环保专项资金5.9亿元,落实退耕还林补助8.6亿元,省级安排地质勘查、环境治理和遗迹保护支出6.5亿元,为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加大对贫困县公检法经费和派出所建设补助力度,提前一年完成贫困县912个派出所建设任务,基层政法机关办公办案条件进一步改善,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经费保障。
  (五)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拓展,省市两级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其中省本级80%以上财政全供单位实施改革,县级改革试点继续扩大,提高了资金运行效率,增强了政府调控能力和财政监管力度。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完成政府采购114.6亿元,增长53.3%,平均资金节约率12.1%;审核政府投资项目3073个,审减投资16.8亿元,平均审减14.6%,节约了政府资金。乡镇机构改革全面推进,省级拨付11亿元改革补助(奖励)资金,减少乡镇153个,分流超编人员17万人,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省96.8%的乡镇实行“乡财县管”,乡镇收支管理进一步规范。全面清理财政供养人员,堵塞了支出漏洞。
2005年财政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五”期间我省财政发展与改革迈上了新的台阶。一般预算收支实现翻番。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246.5亿元增加到537.5亿元,增长1.2倍;一般预算支出由445.5亿元增加到1115.5 亿元,增长1.5倍,是分税制改革以来收支增加最多的时期。2005年当年收支增加额比实施分税制改革的1994年全年收支总额分别多33.6亿元和65.9亿元。县级财政状况明显改善,县均实际支出规模由2000年的1.7亿元增加到4.8亿元,增长1.8倍;县级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力由1万元增加到2.3万元。财政实力的增强,使我们办成了过去多年想办而没有能力办成的大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取得新成效。坚持把公共财政建设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把财政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把握,财政杠杆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突出重点,有保有压,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十五”期间,全省用于教育、科技、公检法司、社会保障和抚恤救济等方面的支出分别达到691.1亿元、46.9亿元、252.6亿元、374.8亿元,提高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2003年以来,全省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支出达616亿元,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财政改革取得新进展。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增强了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透明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农民累计减负增收270亿元。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调动了各级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与改革,财政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全省财政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财政改革与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全省人均财政收支水平仍比较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财力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仍比较突出,财政困难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越权减免税、先征后返等违反税收政策和以“四假企业”骗取税收优惠行为仍不同程度存在。财政资金不足与浪费并存,社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时有发生,历史欠账较多,债务负担重,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防止盲目乐观,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6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2006年,全省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财政收入具备稳定增长的经济基础。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完善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等将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财政工作,认真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着力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2006年,各级收支预算安排主要遵循以下政策要求:
  一是积极稳妥安排收入计划,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略高于生产总值增幅。
  二是加大对“三农”投入。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继续实施良种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投入。
  三是优先保工资、保运转,保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教育、科学、农业支出按法定要求增长。增加公益性文化和卫生事业投入。加大对生态和环境保护支持力度。
  五是坚持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制止铺张浪费。合理安排到期债务偿债准备金。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和减收政策等因素,2006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按增长11%安排。各市县根据当地实际,妥善安排本级收入预算增幅,能高则高,宜低则低,实事求是,不盲目攀比。
  2006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46.7亿元,与上年持平;加上体制结算收入111.6亿元,收入总计158.3亿元,扣除专项收入等政策性列收列支收入19.8亿元,省级财政总收入138.5亿元,增长10.7%。考虑省级重点税源变化,加上政策性减收因素,目前省级收入安排比较积极。
  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38.5亿元,增加13.4亿元。省级支出中,人员经费52.5亿元,占支出的37.9%;公用经费11.3亿元,占支出的8.2%;省级及用于追加市县的专项支出74.7亿元,占支出的53.9%。各支出科目安排已在预算草案中列明,主要项目安排情况是:
  1、教育支出25.3亿元,增长12%;
  2、科技支出3.9亿元,增长12%;
  3、支农支出10.6亿元,增长12%;
  4、医疗卫生支出6亿元,增长13.1%,其中离休干部医疗费1.3亿元,增加2450万元;
  5、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资金1.2亿元,增加2000万元;
  6、基本建设支出7亿元,增加6000万元;
  7、预备费2.5亿元,增加5000万元。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省级还新增安排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2000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补助1000万元。
  2006年,省级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安排人员、公用经费增加和教育、科技、农业等法定及重点支出增长,支出安排很满,执行中要从紧把握。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完成全年财政工作任务
2006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财政工作,在做大财政经济“蛋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努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1持依法征收和均衡支出,进一步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继续强化收入征管,抓好薄弱环节,依法组织收入,确保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坚决制止和纠正擅自出台减税、免税、先征后返等税收优惠政策,严肃税收纪律。加强和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法定和重点支出需要。落实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改革政策。继续研究完善均衡支出的制度办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三农”作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探索完善财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继续实施、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政策,全省粮食直补资金规模扩大到14.5亿元,省级农机购置补贴增加到2000万元。在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国家规定标准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2006年起,全省农村中小学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公用经费标准调整为小学年生均20元,中学年生均30元,提高标准增加的支出全部由省级负担。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两免一补”成果,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由25个县增加到65个,参合农民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再改造800所乡镇卫生院,基本把全省乡镇卫生院改造一遍。继续筹措资金,改造和建设农村公路,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增加投入,支持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地区150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以县为主的村级经费管理体制,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足额安排五保户供养经费,实现应保尽保。完善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每人每月最低补助标准由12元提高到15元。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落实乡镇分流人员财政配套政策,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
  3、支持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省级安排的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优先用于支持优势行业、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扶持企业实现重大技术创新。支持重点企业与省内外高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结合。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奖励、补助、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落实文化体制改革优惠政策和重点旅游项目扶持政策,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落实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政策,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财税环境,促进开放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4、加大对社会保障和重点事业投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低收入群体就医条件。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支持郑大、河大等重点高校创建国家一流大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和奖学金措施,向贫困学生提供更多帮助。增加职业教育投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增加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重大疫病防控体系。增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2006年起,环保机构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排污费收入全部用于环境污染防治。落实退耕还林补助政策,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安全生产投入,特别是做好煤炭生产安全费用筹措工作。逐步提高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5、奖补结合,鼓励发展,进一步增强县级财政保障能力。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兑现奖励,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落实“三奖一补”政策,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加大省市对县级一般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县级财力分配优先保证工资发放、政府机构运转、法定和重点支出、“十件实事”配套资金等,确保县乡行政事业在编和离退休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6、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公共财政建设。深化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做好正式启用新科目编制政府预算的各项准备工作,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省市两级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力争扩大到所有预算单位,逐步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积极推进县级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政府采购规模力争突破150亿元。稳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加强会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开展清产核资,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强化政府投资评审职能,扩大评审范围。开展政府债务预算试点,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健全财政监督机制,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控。
  各位代表,2006年财政工作任务繁重。我们将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牢记“两个务必”,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